数字化引发的快速变革与研究范式转变对研究者借鉴现有理论提出挑战。现有的理论很多基于长期的研究积累,应当如何用其来分析数字时代的新现象?单纯的借鉴应用到数字化领域并不能带来理论创新,可能会产生一些意想不到的后果。尤其是当数字化现象正在深刻地改变社会时,这种后果可能会尤为突出。那么,对现有理论的借鉴是否阻碍了研究者准确应对信息系统变革的能力?如果是的话,我们又该如何应对?2022年12月发表于管理学顶级期刊《MIS Quarterly》中的一篇研究《Everything Old Can Be New Again: Reinvigorating Theory Borrowing For The Digital Age》提出了数字化时代理论借鉴的新方式。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本期的《深读》专栏由浙江大学管理学院在读博士生李易晴带来对论文《旧貌换新颜:于数字时代让理论借鉴焕发新生》的深度解析。
图片来源:©千库网
有一些学者已经认识到IS领域的理论借用实践需要改善,但提出的指导建议往往过于抽象,缺乏具体性,难以直接指导应用。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理论借鉴有哪些创新方法?
理论借鉴的一个基本挑战是要从旧的和熟悉的东西中创造出关于IT现象的新的东西,目前有两种理论创新方法:
1、转换性隐喻(transformative metaphor):使用类比思维来确定源域和目标域之间的对应关系(探讨共性),研究者确定关于X的性质和行为(即源领域)的知识在多大程度上可以转移到对Y的性质和行为(即目标领域)的研究。
缺点:所产生的见解受到源理论和目标现象之间的对应程度的限制;有利于理解更广泛的IS概念的研究,但对具体的IS现象,特别是新兴的、独特的数字现象,提供的指导有限。
2、概念混合法(conceptual blending approach):在思考目标领域和源领域的不同之处时,可以发现许多创新的机会。源理论和目标现象可能分别对应着两个不同的组织结构,即指定概念元素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关联方式。混合过程从识别两者通用结构开始(重叠概念或关系),然后再将目标现象的差异元素选择性地投影到混合空间中进行有效的整合。
数字化时代理论借鉴的新方式
基于概念混合法(CBT)的核心原则,作者提出了一种基于结构的理论借鉴方法,为研究者提供理论借鉴的范式,更好地进行理论创新。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在识别出通用结构后,相应地,研究者就能找到借用理论和目标现象之间不一致的元素、关系、假设和边界。不一致的元素可以带来新的理论化的机会。
更多内容请扫码关注微信公众号: